基金经理人数突破4000人

发布时间:2025-05-12 00:53   内容来源:证券之星      阅读量:16761   

基金经理人数突破4000人:公募人才战略的“竞速”与“破局”

随着公募基金规模不断攀升,站在行业金字塔顶尖的基金经理人数也在增长。

Wind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5月10日,公募基金经理人数已突破4000人,与2018年相比接近翻倍。

这既是基金行业快速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行业人才竞争加剧的一个缩影。随着证监会近期发布《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基金行业将从“拼规模”向“拼质量”转型,人才战略的革新更是成为破局的关键。

多位业内人士指出,一方面,新生代基金经理的涌入为行业注入新思维,推动投资策略多元化;另一方面,淡化相对排名,追求长期跑赢业绩基准,也给基金经理带来新的挑战。在变革中构建新的核心竞争力,同时平衡管理规模与投研质量,是基金公司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基金经理人数突破4000人

打造差异化竞争能力成为关键

随着新生代基金经理的加入,基金经理人数不断增长。Wind数据显示,截至5月10日,公募基金经理人数达到4017人,较2018年末的2025人接近翻倍。

在晨星基金研究中心高级分析师吴粤宁看来,一方面,激烈的竞争环境使得基金经理面临更大的业绩压力,部分基金经理为追求短期亮眼表现,可能会跟风市场热门投资策略,导致行业投资风格同质化加剧;另一方面,市场对基金产品的多元化需求与日俱增,也为行业发展带来新契机,这既倒逼基金经理主动寻求差异化竞争路径,也为基金公司开辟了特色化发展空间。

在谈及如何构建差异化投研能力时,他建议,基金公司需要从人才筛选与培养两方面着手,在人才筛选方面,注重多元化背景、投资理念契合度及创新思维;在人才培养方面,基金公司可以通过完善培训体系,推动团队协作,帮助基金经理挖掘自身专长,提升投研能力。此外,个性化激励机制的引入,能够进一步激发基金经理的创新动力,推动投研策略的持续优化。

为破解同质化困局,基金公司也有自己的思考。国联基金相关人士指出,在人才筛选上,基金公司不仅需要考察候选人的专业知识储备与过往业绩表现,更要深度评估其投资理念的成熟度、策略的独特性,以及对市场变化的敏锐捕捉能力。在培养体系建设上,新规背景下需从制度保障、投研协同、动态监控与考核激励多维度发力。同时,将投资理念践行度、策略长期有效性纳入核心考核指标,弱化短期业绩权重。此外,引入量化分析模型与AI投研工具,革新投研流程,提升数据处理效率与投资决策精准度。

“对于基金公司而言,要充分发掘和发挥投研人才的能力和认知优势,设定更科学合理的评价和考核机制,建立协同开放的投研体系,为个体在特定领域的投研能力赋能整个体系的投研能力创造条件,形成差异化的能力优势。”德邦基金相关人士表示。

主动权益类百亿元级基金经理

或呈现结构性变化

在基金经理人数突破4000人的同时,管理规模超100亿元的主动权益类基金经理数量出现下降。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5月11日,管理规模超100亿元的主动权益类基金经理人数为98位,与2023年一季度末相比锐减超48%。

《行动方案》提出,合理约束单个基金经理管理产品数量和规模,加强对管理规模较大的基金经理持股集中度的监测力度与风险提示。不少业内人士认为,告别盲目扩张的粗放式发展,将加速百亿元级基金经理的洗牌,具备持续超额收益能力的基金经理仍可能保持领先。

国联基金表示,新规约束下,百亿元级基金经理管理的产品数量与规模扩张受限。未来主动“减负”可能成为行业常态,促使基金经理将精力集中于优势产品,通过深度研究、优化策略来提升单只产品业绩,告别盲目扩张的粗放式发展,转而追求高质量、可持续的投资回报。

不过,国联基金也表示,在“重规模”转向“重回报”的背景下,百亿元级基金经理数量或呈现结构性变化,具备长期业绩稳定性和合规管理能力的基金经理将获得更多资源倾斜,而业绩不佳的基金经理管理规模可能缩水,被新的优秀基金经理取代。

“新规通过约束规模、强化业绩绑定和长期考核,将加速头部基金经理的洗牌。短期内,因降薪、离职和策略失效,百亿元级基金经理数量或继续下降;但中长期看,行业将向‘业绩为王’的结构优化过渡,具备持续超额收益能力的基金经理仍可能保持领先,但总量增长空间有限。”另一位业内人士也有类似看法。

“去明星化”是大趋势

构建“平台式、一体化、多策略”体系

百亿元级基金经理数量下降也反映“明星效应”趋于降温,基金经理“去明星化”已成为大趋势,行业更注重“平台式、一体化、多策略”投研体系建设。

一位业内人士表示,“明星化”宣传已明显退潮,基金公司也更加注重一体化投研平台建设,如加强质量控制,构建“资产配置小组”或成立更为细分的投决会,从宏观视角出发,参与决策流程,“但‘去明星化’并不意味着‘去绩优化’,中长期业绩为王的趋势或更加凸显”。

国泰基金表示,随着资本市场不断扩容,可投股票数量更多,质地分化更大,平台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通过强化平台型投研体系建设,资管机构力争获取高质量的规模增长和高质量的投资收益。

实际上,一些基金公司正通过增聘基金经理、推动团队共管模式弱化个人标签。如不少基金公司形成“老带新”梯队,还有一些头部基金公司建立“平台化、团队制”投研体系,将行业研究、宏观策略与组合管理分离,强调系统化决策。产品结构与考核机制改革。此外,指数基金、ETF等工具化产品也成为“去明星化”的抓手。

不过,近年来基金经理人员变动频繁,部分知名基金经理离任也引发市场担忧。不少业内人士认为,资管行业人员本身存在高流动性,这一点来说国内外皆如此,公募基金行业在投研平台一体化的建设过程中会涌现出新的投资人才。

德邦基金表示,资深基金经理的离职现象引起了一定的关注,这也反映了投资人才有更多的职业发展路径,而新生代基金经理的加速入场也表明基金行业依然具有强大的吸引力。

“基金公司对人才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通过提供更具竞争力的薪酬福利体系,加强投研团队的内部培养机制,提供广阔的职业发展空间等措施,积极吸引行业顶尖人才。”排排网财富理财师姚旭升表示。

值得一提的是,新手不断涌现也给行业带来了新气象。吴粤宁表示,资深基金经理离职可能源于个人职业发展规划、追求更大发展空间等,而新生代基金经理的涌入,则得益于行业扩张提供的广阔空间,以及年轻一代在新兴市场环境下展现出的活力与创新能力。从长期来看,这种人才更替有助于行业注入新思维、新技术,推动基金行业向多元化、专业化发展。

编辑:张洁 校对:王玥 制作:小茉 审核:许闻

版权声明

声明:本网转发此文,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资讯信息,所渉内容不构成投资、建议消费。文章内容如有疑问,请与有关方核实,文章观点非本网站观点,仅供读者参考。

热门图文